屋下架屋的成语故事


屋下架屋

拼音wū xià jià wū

基本解释比喻机构或文章结构重叠。

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文学》:“不得尔,此是屋下架屋耳。”


屋下架屋的典故

晋朝时期,庾仲初写了《扬都赋》送给庾亮,庾亮极力抬高其身价,说可以与张衡的《二京赋》以及左思的《三都赋》媲美。于是人人争相抄写。太傅谢安则认为评论过高,这是屋下架屋,处处模仿别人的作品,内容十分乏味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屋下架屋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革风易俗
好说歹说 清 李宝嘉《文明小史》第三回:“掌柜的便同他们好说歹说,说我们都是乡邻,你们也犯不着来害我。”
大有可为 清 李宝嘉《文明小史》:“地方虽一千余里,仙民成俗,大有可为。”
物尽其用 马烽《典型事例》:“这倒是人尽其才,物尽其用,两全其美。”
自我批评 邓小平《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》:“我们不但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,还要有批评的精神。”
易子而教
荒淫无耻 徐迟《狂欢之夜》:“在这座最庄严的城中,却有着一群荒淫无耻的,丑态百出的,伤天害理的,穷凶极恶的衣冠禽兽。”
天涯海角 唐 吕岩《绝句》:“天涯海角人求我,行到天涯不见人。”
户限为穿 唐 李绰《尚书故实》:“(智永禅师)积年学书,秃笔头十瓮,每瓮皆数石。人来觅书,并请题头者如市,所居户限为之穿穴。”
鸿鹄将至 先秦 孟轲《孟子 告子上》:“使奕秋诲二人奕,其一人专心致志,惟奕秋之为听。一人虽听之,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,思援弓缴而射之,虽与之俱学,弗若之矣。”